UWB(Ultra-WideBand) 超寬帶,是一種類似于藍牙、WIFI等近距離通信的無線通信技術。為什么叫超寬帶呢?兩個原因:第一是可用頻譜帶寬 (OBW) 很寬,FCC分配給它的寬帶從3.1GHz~10.6GHz,共計約7.5GHz;第二是載波帶寬 (CBW) 也比較寬,FCC規(guī)定UWB信號帶寬至少在500MHz以上;另外與常見的把正弦波作為載波信號的調制方式不同,UWB技術的重要特點是用一個具有很陡的上升沿和下降沿的沖激脈沖進行直接調制,這就使得信號有比較寬的頻譜特征,所以超寬帶的叫法確實是實至名歸。
按照FCC的定義,規(guī)定傳輸任意時刻10dB滾降點絕對帶寬(FH-FL)> 500MHz的信號或者相對帶寬2*(FH-FL)/ (FH+FL) > 20%的信號稱為超寬帶UWB信號。如下圖所示:
UWB技術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對微波網絡沖擊響應的研究,最初被稱為脈沖無線電 (Impulse Radio) ,并且一直被美國軍方嚴格控制,主要應用于軍用雷達系統(tǒng)。直到1989年,這項技術才被美國國防部首次正式命名UWB(超寬帶)。
說起這項技術的最初起源不得不提到三個人:
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海因里希·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 )利用火花間隙發(fā)射器(Spark Gap Transmitter)產生脈沖無線電,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
1893年, “最接近神的男人”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利用脈沖無線電向公眾展示了無線電通信的可能。
1901年,意大利電氣工程師古列爾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利用脈沖無線電橫跨大西洋2100多英里發(fā)送了摩斯碼序列。
而現代意義上UWB在通信和雷達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卻是起源于20世紀中葉:
1950年代末,林肯實驗室(Lincoln Laboratory)和斯佩里研究中心(Sperry Research Center)開發(fā)的相控陣雷達系統(tǒng),是現代UWB技術研究的開端。
1969年至1984年間,美國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的Harmuth出版的書籍和論文,奠定了UWB收發(fā)器的設計基礎。
1973年,Ross發(fā)表的專利(US Patent 3728632)是UWB通信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74年,GSSI公司憑借Morey設計的用于穿透地面的UWB雷達系統(tǒng)取得了商業(yè)成功。
1977年,美國空軍羅馬航空發(fā)展中心(USAF's Rome Air Development Center)的Paul van Etten對UWB雷達系統(tǒng)進行實驗測試,促進了UWB系統(tǒng)設計和天線概念的發(fā)展。
直到2002年,UWB 獲得 FCC 批準,允許在雷達、公共安全和數據通信應用中免許可使用 UWB 系統(tǒng),至此,UWB技術才算與軍工正式解綁。此后:
2002年,WiMedia 聯盟致力于促進個人區(qū)域網絡中設備之間的無線多媒體連接和互操作性,推出首個 UWB 規(guī)范。
2018年,UWB 聯盟肩負著為 UWB 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聲的使命,通過端對端以及與供應商無關的互操作項目支持 UWB 技術的發(fā)展。
2019年,FiRa 聯盟成立,利用可相互操作的 UWB 技術的安全精細測距和定位功能提供無縫的用戶體驗。R&S就是Fira聯盟的成員之一。
2020年,OMLOX 聯盟成立,推出集成了所有現有技術(如 UWB、BLE、RFID、5G 或 GPS)的行業(yè)標準,并通過統(tǒng)一接口提供定位數據。
2021年,全球車聯聯盟(CCC)數字密鑰版本3.0規(guī)范發(fā)布,增加了藍牙 LE 和 UWB,以實現無源無鑰匙接入和發(fā)動機啟動。
而讓UWB真正進入到大眾視野,則是2019年蘋果發(fā)布iPhone 11的時候,人們僅從背景幻燈片中看到了U1芯片,就對其產生了強烈關注。而U1芯片的U指的就是UWB;隨后,小米、三星等廠商也都宣布在其手機新產品中引入了UWB技術;而車企也都不甘落后,紛紛把目光投向UWB,于是寶馬、蔚來、比亞迪等均在其新產品發(fā)布時強調自己使用了UWB數字鑰匙。一時間,UWB技術成為了無線通信技術的新寵兒。
那么究竟UWB有什么優(yōu)點讓這么多知名廠商青睞有加呢?
1信道容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