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儀器儀表,對于科研自然十分重要,而我們的錢袋子也很重要,什么時候我們可以用上好的國產儀器,不要讓好的國貨黯然離去,是不是也應該由政府支持一下和諧國產的小儀器公司?下面是一篇來自徐耀老師博客文章:《令人惋惜的國產儀器》。
以前我們買過一臺國產的光譜橢偏儀,比較簡單的那種,手動調整入射角,手動調平樣品,低功耗氙燈提供可見光波段掃描,是上海三科生產的,我們用了四年,一直沒什么問題,覺得挺好用。最近因為技術問題想找這家公司,聯(lián)系到以前的胡經理,他說這個儀器恐怕以后買不到了。我很詫異,忙問為什么,胡經理說原來做這個儀器的幾位老工程師都退休了,沒人做了,這個牌子沒了。其實早幾年前三科公司就已經被上海天美收購了,但是三科一直相對獨立,雖然天美一直在勸說幾位老工程師把技術傳承下來,但最終未能成功,胡經理表示很遺憾。同類型的進口產品是國產的至少兩倍價錢,我們要再買就要多花很多錢。這樣一個不錯的儀器就這樣消失了,是國家的損失。
真正的學者一定是想方設法把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的,比如,獨孤求敗把劍法刻在石壁上,劍宗的風清揚把劍法傳給氣宗的令狐沖。真正的學者最看重的不是錢財和名譽,而是自己的知識創(chuàng)造能夠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所以準備把技藝帶到棺材里的人不是真學者。科技人員對經濟利益有訴求很正常,但傳承才是他們的最大追求和責任,這是體現(xiàn)勞動者價值的最高形式。
我認識一位老教授,發(fā)明了一種透射電鏡的制樣方法,可以用來觀察金屬內部結構以及纖維、薄膜等特殊形貌的材料內部結構。這位老先生最為看重的名,他總認為國家不重視他的發(fā)明,但他的方法獲得過國家獎,這就是重視,但國家那么大,不可能總把他當個寶貝似的老供著。老先生一直不愿意把方法交給別人,很可能最終也會帶到XX里去了。我不知道他的技術值多少錢和多少贊譽,但是沒有培養(yǎng)傳承人,最終連知道的人都不會有了。
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扶持政策都是瞄準聽起來高大上的項目,像這種小儀器沒有一個政府看得上,這些小公司得不到任何來自政府的支持,就靠幾個工程師勉力維持,賣幾臺算幾臺。這些退休的老工程師以前都是上海光學儀器廠的,九十年代國企倒閉潮中這些有技術的人員都四散而去,成立了一些諸如上海三科的小公司,結果大致類似。在政府官員的政績思維下,支持這些企業(yè)不會產生大的業(yè)績,都希望在熱點方向上投資以獲得大業(yè)績,但事實證明跟風投資和跟風科研一樣不靠譜。假如給這些小企業(yè)扶持一下,他們會把儀器做得更好。但現(xiàn)實是,國產儀器一直停留在低端的大眾儀器,稍微特殊一點的儀器就沒有,為此中國不知道花了多少外匯去購買進口儀器。如此下去,國產儀器永遠上不去。
基金委和科技部似乎都有儀器方面的大項目,但沒聽說這些經費支持出來什么好用的能夠買得到的儀器。儀器開發(fā)的經費投入到研究所很可能打水漂,因為儀器開發(fā)需要綜合性的技術和人員,而研究所和高校的項目承擔人員專業(yè)基本是同類型的,所以很難做成儀器。十多年前我們曾經花40萬委托成都一個研究所做鍍膜機,結果拿給我們的東西在我看來是廢鐵,后來發(fā)現(xiàn)連里面的壓電陶瓷驅動器都是假的。后來我們找了一個企業(yè)做同樣的設備,做得非常漂亮。你想想,光中科院以光機光電為主業(yè)的研究所就有六個之多,但我們買精度高些的光譜儀還是要靠進口,因為我們的光柵不行,探測器不行,工業(yè)設計也不行。所以我做設備,絕對不會去找研究所做,一定要找好的企業(yè)做,因為企業(yè)對新的零部件跟蹤很快,總能給我們找到好用的器件,他們的目的是多快好省解決問題,而科研人員做儀器要擺架子,要顯得有多么高深,其實很多他們認為高深的問題在工廠的工程師看來很容易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