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MU可以驗證RTK GPS結果的自洽性,并對無法自洽的絕對定位數據進行濾波和修正;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如果RTK GPS輸出汽車的絕對位置在短時間內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意味著汽車有很大的加速度,而此時IMU發(fā)現汽車并不具備這樣的加速度,就表明RTK GPS的定位出了問題,應該由IMU來接管絕對定位系統(tǒng);
(2)IMU可以在RTK GPS信號消失之后,仍然提供持續(xù)若干秒的亞米級定位精度,為自動駕駛汽車爭取寶貴的異常處理的時間。同樣的道理,IMU也可以在相對定位失效時,對相對定位的結果進行航跡推演,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定位的精度;例如,在車道線識別模塊失效時,基于失效前感知到的道路信息和IMU對汽車航跡的推演,仍然能夠讓汽車繼續(xù)在車道內行駛。
其中,IMU的全稱是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即慣性測量單元,通常由陀螺儀、加速度計和算法處理單元組成,通過對加速度和旋轉角度的測量得出自體的運動軌跡。
6、陀螺儀
陀螺儀,測量角速度,具有高動態(tài)特性,它是一個間接測量角度的器件。它測量的是角度的導數,即角速度,要將角速度對時間積分才能得到角度。陀螺儀就是內部有一個陀螺,它的軸由于陀螺效應始終與初始方向平行,這樣就可以通過與初始方向的偏差計算出旋轉方向和角度。
7、加速度計
加速度計的低頻特性好,可以測量低速的靜態(tài)加速度。當我們把加速度計拿在手上隨意轉動時,我們看的是重力加速度在三個軸上的分量值。加速度計在自由落體時,其輸出為0。為什么會這樣呢?這里涉及到加速度計的設計原理:加速度計測量加速度是通過比力來測量,而不是通過加速度。
加速度計若是繞著重力加速度的軸轉動,則測量值不會改變,也就是說加速度計無法感知這種水平旋轉。陀螺儀與加速度計之間的關系好似一條船,姿態(tài)就是航向(船頭的方位),重力是燈塔,陀螺(角速度積分)是舵手,加速度計是瞭望手。舵手負責估計和把穩(wěn)航向,他相信自己,本來船向北開的,就一定會一直往北開,覺得轉了90度彎,那就會往東開。當然如果舵手很牛逼,也許能估計很準確,維持很長時間。不過只信任舵手,肯定會迷路,所以一般都有瞭望手來觀察誤差。
IMU的關鍵優(yōu)勢,在于它在任何天氣和地理條件下都能正常工作。作為一個獨立的數據源,它可用于短期導航,并驗證來自其他傳感器的信息,也不會因為天氣、透鏡污垢、雷達和激光雷達信號反射或城市峽谷效應而失效。作為一個獨立的傳感器,IMU被視為補充和證實其他傳感器數據的傳感器,即最后的傳感器,用于確保車輛行駛安全,并在其他傳感器受損或失效時以可控的方式使車輛停止,因此,有人將IMU稱為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定海神針。
目前,市場上所有配備ESC(電子穩(wěn)定控制系統(tǒng))系統(tǒng)的車輛,都已配備了低精度低成本的IMU,而高精度IMU雖可滿足自動駕駛慣性導航的性能要求,但過去數千美元的價格使其無法在汽車市場上大規(guī)模部署。目前,諸多業(yè)內企業(yè)正致力于將高精度IMU的成本降至100美元以下。
在IMU企業(yè)端,博世、意法半導體、TDK、ADI是全球領先的IMU供應商,中國廠商也在競逐IMU領域,如深迪半導體、罕王微電子。
自動駕駛各傳感器匯總對比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這些自動駕駛傳感器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盲點,這就使得傳感器性能的重疊和數據的融合,顯得至為重要。例如,當激光雷達受到惡劣天氣干擾時,雷達和紅外攝像機可保證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感知功能。
GNSS(全球導航衛(wèi)星系統(tǒng))是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一個核心要素。GNSS通過兩種增強改正模式,RTK(實時動態(tài))和PPP(精確點定位),極大地提高了GNSS的精度,將定位精度從幾米提高至幾厘米,當然,GNSS存在信號丟失和城市中心多路徑等問題。
在過去,RTK / PPP硬件成本和服務費用較高,但新型芯片模組及算法有望將其成本降低到大眾市場水平。慣性測量單元(IMU),可作為傳感器數據缺失時的有效補充。IMU利用內置的加速度傳感器和陀螺儀,可測量三維線性加速度和三維角速度,根據這些信息,可計算出車輛的姿態(tài)(俯仰角和滾動角)、航向、速度和位置變化。IMU可用于填補GNSS信號更新之間的空白,甚至可以在GNSS和系統(tǒng)中的其他傳感器失效時,進行航位推算。
我們以特斯拉和WAYMO兩種智能駕駛感知層解決方案來說明。
1.以特斯拉為代表的視覺主導方案和以視覺主導方案以攝像頭為主導,配合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低成本激光雷達;特斯拉Autopilot的感知工作主要依賴3個前置攝像頭、2個側方前視攝像頭、2個側方后視攝像頭、1個后視攝像頭、12個超聲波傳感器、1個毫米波前置雷達,實現了多傳感器融合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