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月而歸,踏夢前行!祝賀嫦娥五號回家!
12月17日1時59分,經過23天的太空之旅后,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2千克月壤樣品成功在內蒙古中部四子王旗預定區(qū)域安全著陸,標志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fā)來賀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并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嫦娥五號著陸過程(左為紅外熱像圖)
▲現場,紅外熱成像捕捉到了一只小動物從嫦娥五號返回器前跑過
2時21分左右,搜索回收分隊已找到嫦娥五號返回器,并通過直升機上的紅外吊艙傳出返回器著陸畫面。事實上,與載人飛船相比,嫦娥五號返回器的體積只有飛船返回艙的約1/7,著陸面積卻是載人飛船的16倍。在冰雪天地的夜間尋找如此小的目標可謂難上加難,而最終成功搜尋到返回器,有賴于各大高科技技術的幫助。
在現場,通過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加持,黑夜中我們清晰地看到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全過程和著陸后的狀態(tài)。
為什么紅外熱成像技術可以在全黑的夜晚拍攝到我們平常用肉眼無法看見的畫面呢?
因為一切溫度高于絕對零度(﹣273°)的物體,都會發(fā)出紅外輻射。紅外熱像儀可以將熱輻射轉換成相應的電信號,然后經過放大和處理,得到物體表面熱分布相對應的熱像圖。根據目標與背景或目標各部分之間的溫差或熱輻射差所形成的熱像圖,我們就在完全無光的情況下可輕松探測和識別目標。
作為一種被動式、非接觸的檢測與識別技術,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兩大基礎功能是測溫與視覺增強。在視覺增強方面,紅外熱成像技術擁有以下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全天候工作:不受可見光影響,在夜間依然能夠清晰成像,實現全天候24小時工作
無懼惡劣天氣:工作波長比可見光長,所以能夠透過煙霧、塵埃、雨雪看清目標
作用距離遠:熱像儀可以探測幾公里甚至幾百公里處的熱源目標,作用距離要比可見光遠
超強隱秘性:被動接受目標輻射的紅外線,不易暴露自身,利于夜間執(zhí)行秘密任務
輕易識破偽裝:熱像儀可輕松識別各種叢林灌木掩護和偽裝的目標,避免潛在不易發(fā)現的危險
▲高德紅外熱成像儀捕捉到天宮二號點火瞬間(紅外熱像圖)
▲天宮二號發(fā)射升空(可見光vs紅外熱像圖)
事實上,制冷式、非制冷式紅外探測器及組件作為航天器的有效載荷,在氣象、資源、對地觀測及軍用遙感等重要衛(wèi)星系列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早在2016年天宮二號在中國·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現場,通過高德紅外熱成像儀,在黑夜中我們也看到了不一樣的天宮二號發(fā)射畫面。